陕西省安康市以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为抓手,坚持顶格化推进、精细化管控、智慧化防控、协同化控源、制度化保障、全民化参与“六化”并举,多管齐下、多处发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2024年,全市42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
实现“一张网”实时监测预警全覆盖
安康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放在压倒性位置,坚持顶格化推进,将生态价值作为所有建设活动的首要价值判断和重要标准,并提出“三个不干”,即“影响生态的不干、把握不准的不干、涉嫌变通的不干”。自2022年起,安康市启动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行动,市委主要领导定期安排部署,市政府主要领导采取“双周调度+一线调研”方式,充分运用明察暗访、通报曝光、督查督办等方式,累计召开调度会45次,层层压实责任链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为精准治理污染,安康市突出精细化管控,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考核目标、断面布设、历年监测数据、水质变化趋势等,编制形成《国控断面“一断一档”画像报告》,为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围绕42个监测断面和重点流域,每月开展分析研判,分类提出加强关注断面、预警提醒断面、重点整治断面,督促责任县(市、区)采取措施、加强管控。对问题突出的流域,开展加密监测和暗访检查,制定专项整治方案。2024年,共形成全市水环境质量精细化分析报告12期、流域治理方案(建议)18份。
同时,加强智慧化防控。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接入安康市420个重点污染源(风险源)视频监控点位、134个排放口,将境内941条河流、2206个环境网格员纳入监管平台管理体系,与行业部门信息保持互联互通,实现“一张网”实时监测预警全覆盖,形成多部门齐防共管的新格局。通过智慧化手段,安康市排查确定入河排污口1221个,溯源率达100%,整治完成率达78.8%。此外,全省首家水生态监测实验室建成,8座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27座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实现对汉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状况精准溯源、全过程监管。
建成汉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动保护机制
安康市积极探索协同化控源,主动对接,与上游汉中市、下游十堰市分别签订《跨区域协调联动协议》《水质互保共治合作协议》,与万源市、竹溪县、巫溪县、城口县、郧西县等分别建立了跨区域水环境保护协作机制,还与西安市就协同保护“引汉济渭”库区水源地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与毗邻市(县)开展联合监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实现跨区域精准保护与风险预防,初步建成汉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动保护机制。
强化制度化保障,安康市与汉中市联合出台《汉江水质保护条例》,形成上下游一致的汉江水质保护法律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安康市河道管理条例》,制定印发《安康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审议通过《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厘清压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职责。在紫阳县毛坝镇联合设立“盘厢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区”,成立全省首家水域生态司法保护“法官工作室”,搭建集源头预防、警示教育、生态修复于一体的警示教育平台。
此外,安康市推动全民化参与,全民共护源头水的环境治理氛围愈发浓厚。市人大牵头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省五市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建设,市政协会同“四市一区”发起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政协联席会议机制。基层护水干部群众朱先萍、粟立等10余人,先后荣获生态环境部和陕西省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殊荣,旬阳市“女子护河队”、汉滨区保护母亲河、汉阴县“御源军”等项目荣获省级志愿服务优秀案例,江南再生水厂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