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欣泽
近年来,陕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绿水青山“颜值”不断提升。2024年,全省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8,同比改善5.8%;优良天数294.6天,同比增加11.7天;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9%。111个国控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107个,占96.4%;连续3年消除劣Ⅴ类断面。国考32个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从每一微克的指标中“抠”出蓝天
渭南中心城区南有秦岭、南塬阻挡,污染物易堆积、扩散慢,加之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2013年以来,渭南下气力打好蓝天保卫战。2024年,渭南优良天数250天,同比增加4天;PM10浓度73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43微克/立方米,分别同比改善11%、12.2%。
要收获一份好的蓝天成绩单,工业企业绿色生产尤为重要。
地处渭南高新区的陕西中联西部土方机械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2024年升级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
该企业园区内,清扫抑尘设备、调试场高杆喷雾系统等绿色设备配备齐全。机器测试坪内,数十台挖掘机同时工作,机身自由旋转,挖斗上下翻飞。
“我们围绕节能降噪、新能源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生产挖掘机,开展绿色环保升级。”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永庆说,公司先后实施水性漆源头替代、抛丸粉尘治理等项目,实现生产线绿色化。
为实现2025年退出全国重污染城市行列的目标,渭南出台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方案,从优化产业、能源等结构,强化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推出大气污染防治举措。
找准问题、持续发力,渭南是陕西开展蓝天保卫战的缩影。2024年,陕西强化调度、约谈、考核、督察等机制,统筹推进散煤治理、秸秆禁烧,推动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绘制关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图谱”,新增绩效B级及以上企业118家。
在每一个监测断面中“治”出清水
如今,在白河县卡子镇,厚子河河水清澈见底。这得益于陕西2020年开展的陕南硫铁矿水质污染专项整治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增加地方收入、解决山区群众就业,白河县大量开采硫铁矿。到上世纪90年代,开矿带来的“磺水”导致周围环境恶劣,农作物种植受到影响。
白河县卡子镇凤凰村村民刘礼川记忆犹新:“矿点周边随处可见矿渣。门前厚子河支流里端沟河的水,牛羊都不喝。”
封堵矿硐208个、处置废渣119.1万立方米、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经过4年多的艰辛治理,白河县废弃硫铁矿治污取得明显成效。“矿区12处废弃矿点已完成治理8处,酸性废水应急处置工程建成投用,水生态跟踪监测项目持续推进。”白河县废弃硫铁矿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纪国说。
评估显示,“磺水”河段由56公里缩短至19公里,铁浓度降幅达99%,锰浓度降幅达86%,流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提升为“较丰富”,底栖动物多样性改善明显,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现在里端沟河的水清了,有鱼、有农户养的鸭子。我家的牛羊也去喝水。”刘礼川说。
2024年,白河县5个预警监测断面总体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出省断面水质为Ⅱ类,水质整体为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水质安全。
从汉江、丹江到黄河,陕西“一断一策”防范化解重大水污染风险,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编制“一园一策”方案推进问题整治,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调查监测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67个河湖被纳入省级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
让每一寸土地回归净土
在农村地区,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治理手段,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土壤污染。
为从源头防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2022年,陕西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平利县被列为首批试点县之一。
1月15日,在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王家湾污水处理站旁,用处理过的污水养殖的鱼在鱼塘内欢快游动、浇灌的绿植长得茂密。
村民洪吉明一家的生活生产污水就在这里处理。在洪吉明家,生活污水全部采用纳管、厌氧耗氧加消毒一体化处理工艺处理,其他区域实行三格化粪池分散处理,所有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
“2023年村里实施旱厕改造,我家享受1100元补贴。现在厕所干净,出门不见污水,也闻不到家畜的粪便味儿了。”洪吉明说。
“生活污水治理让村里538户农户全部受益,不仅让环境更美,也让土地肥力更足。”中原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魏玉檬说,中原村种植林下魔芋400余亩、富硒茶1050亩、绞股蓝950亩等,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
目前,平利县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6座,配套污水收集管网89.5千米。
2024年,陕西对全省79家重点监管单位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新增完成124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和4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