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余兴健
深秋时节,走进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金黄的稻田、舒展的荷叶、苍翠的茶园铺向一脉青山,顺着一条清澈的河流,与湛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苍鹭在青山绿水间盘旋低回,成群结队的多鳞铲颌鱼在碧水中嬉戏,惬意地巡视着自己的家园。
走进蒿坪镇千亩茶海,郁郁葱葱,蒿坪河里一群群红色的锦鲤、白色的鸭子成群结队在碧绿的水草中游弋,傍着两岸白墙灰瓦的房舍、成排的翠柳、千亩荷塘,蜿蜒着流向汉江,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我觉得,咱们家乡紫阳的环境是越来越好,绿化也多了起来。我们周末经常把同学约出来玩,在这里可以看到,汉江水非常清澈,因为有了这江水,所以让紫阳看起来更美,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紫阳县初中部七年级学生刘倬希在她的作文里写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紫阳最大的优势,紫阳是汉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紫阳服务全省发展和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责任担当,也是紫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紫阳县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主要环境指标保持省市前列,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不断增强。
牢记殷殷嘱托扛责任
紫阳县35万人口中有14万人居住在江河两岸,“紫阳生态环境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现在这里很宜居。”家住县城的刘正富是土生土长的紫阳人,汉江环境的变化让他欣喜。
紫阳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将生态环保工作作为固定议题,及时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人大作出关于加强任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决定,县政协围绕汉江水质保护开展专题调研,主动协商议政。
为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紫阳县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三单五链”实行闭环管理,清单编报、公开承诺,跟踪督办,定期晾晒、限期办结。实行生态环保工作专项考核,工作成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镇、各部门认真履责,形成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呵护蓝天碧水显担当
碧水如镜,一条小船从水面驶过,荡起一道道绿色涟漪。11月16日,紫阳县洞河镇河道巡查员寇德全又开始了每日的巡河工作。汉江水位上涨以来,寇德全提高了巡河频次,比之前更忙碌了。他紧盯水位、水质、浪渣等情况,每天要在江上巡逻1个多小时,像寇德全这样的护河员,紫阳县共有276名,对全县531条河流实现巡河、护河全覆盖。
紫阳县始终牢牢把握生态安全这条红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着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紫阳县认真落实瀛湖、任河“一断一策”达标方案,累计投资3.2亿元,建成21座县城及镇级污水处理厂,建成移民搬迁安置点污水处理站3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实施了7个镇的雨污分流工程,建成任河入境瓦滩、任河入汉江、西门河水源地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秦岭6镇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汉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序推进。
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工作协作机制,与重庆市城口县、四川省万源市建立了跨区域保护任河协作机制,与汉滨区大竹园镇、岚皋县大道河镇、汉中镇巴县“四区联动”,为守护一江碧水开展多轮次联合调研与交流合作。
建成智慧河长系统,206处视频监控安装在重要河段,有效监控河道采砂、水源地保护、污水排放、渔业禁捕等行为,从源头保障母亲河。在全市率先建成生态放流监控监测系统,实时监控32座水电站生态放流情况,完成巴山区域25座小水电整治。
近年来,紫阳县境内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在紫阳县大小米溪流域废弃石煤矿综合整治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大型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来来往往,3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冲刺全面完成今年清运废弃矿渣30万方的任务目标。紫阳县坚持“应急处置与系统治理、短期成效与长期发展、点上整治与面上提升”相结合,专班推进蒿坪河流域污染治理,已争取下达项目6个1.75亿元,完成治理项目 4个。蒿坪河流域污染治理2022、2023年连续荣获市级考核“好”等次。
为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关注的道路扬尘、施工噪声等信访问题,紫阳县着力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深入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完成紫邑新城美食街外侧油烟排放系统改造,全县4家汽修企业全部安装大气污染防治设施,19家加油站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汽油,发展天然气用户4000余户,有效管控大气污染行为,2023年县城优良天数达358天,全面开展“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厚植绿色本底促发展
在紫阳县麻柳镇海拔600多米的茶园里,沿着通村水泥路蜿蜒而上,大山深处隐藏着一片200余亩的秀美茶园,谁能想到,这片茶园曾是水泥厂的矿石原料开采区。
11月20日,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暨旅游景区及线路产业群推进会观摩团一行来到紫阳陕甘茶马古道AAAA景区,先后在茶商文化感知区、茶乡风情体验区、云顶茶园度假区实地观摩,深入感受紫阳文化魅力,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实践。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观摩,深刻感受到了紫阳县优良的生态环境成效,紫阳县发展生态康养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紫阳地处巴山北麓、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近年来,紫阳把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逐步关停工艺落后且能耗高的工业企业,实施减排项目24个,逐步让粗放产业出局,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茶叶产业是紫阳县最具优势的传统产业,全县茶园面积达26万亩,发展茶叶企业441家,2023年茶叶产量突破1.2万吨,实现综合产值60亿元,茶叶相关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超过40%,成为逾12万茶农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一片叶子撑起大产业”被评为安康“品质”绿水青山“溢价”金山银山典型案例。
在做强茶叶首位产业的同时,该县充分利用全县270余万亩林地资源,按照“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木本药材”进行特色产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厚朴、天麻、魔芋、香椿等特色林业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有厚朴20余万亩,香椿2万亩,天麻、猪苓、大黄、白芨、淫羊藿等林下中药材5000余亩,还组建了“生态资源公司”,将重点生态资源等可经营性资产全部进行产权登记,积极推进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有效带动了全县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县还被评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据了解,紫阳县将全力打造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文旅康养、修脚足浴4大产业,深入推进秦创原特色(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积极招引新能源电池等科技型项目,加快研发富硒微藻等绿色产品。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1条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链,2条五十亿级生态产业链,3条二十亿级绿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