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 —— 我市吹响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集结号
发布时间:2023-08-17 16:35 来源:安康日报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共绘美丽中国画卷。“生态”,一跃成为全民生活中的热词;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演变成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坐落于秦巴汉水间的安康,更是深知“生态”二字的分量。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调研,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安康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承载底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安康市委关于全面对标落实“四个着力”重要要求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全面对标落实“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重要要求,聚焦“美丽汉江”,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硕果盈枝又至金秋。站在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新起点上,安康怀抱绿水与青山,扛牢生态保护之责,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誓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上走前列、作表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
以天蓝地绿水清为底色,扛牢守土之责
近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让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都展现出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价值、幸福生活高品质。
成绩有目共睹。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省前列,2020年首次进入国家大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2015至2022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由295天增加到347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新常态。
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62.2%、26.5%。
……
良好的生态,已然成为安康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本钱。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彰显新担当——
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牢记“秦岭之训”,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推进“数字秦岭”建设,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坚决防止新的污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共绘美丽中国画卷。“生态”,一跃成为全民生活中的热词;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演变成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坐落于秦巴汉水间的安康,更是深知“生态”二字的分量。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调研,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安康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承载底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安康市委关于全面对标落实“四个着力”重要要求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全面对标落实“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重要要求,聚焦“美丽汉江”,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硕果盈枝又至金秋。站在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新起点上,安康怀抱绿水与青山,扛牢生态保护之责,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誓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上走前列、作表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
以天蓝地绿水清为底色,扛牢守土之责
近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让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都展现出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价值、幸福生活高品质。
成绩有目共睹。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省前列,2020年首次进入国家大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2015至2022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由295天增加到347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新常态。
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62.2%、26.5%。
……
良好的生态,已然成为安康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本钱。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彰显新担当——
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牢记“秦岭之训”,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推进“数字秦岭”建设,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坚决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发生;
要深化落实林长制。抓实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加大林业项目建设力度,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要保护汉江水质。强化“河长湖长+警长+X”责任体系,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瀛湖等湖库水华防控,扎实推进白石河流域硫铁矿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蒿坪河流域年度综合治理任务,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要巩固空气质量。长期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位;
要管控土壤污染。紧盯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重污染工矿企业、尾矿库,加强土壤污染调查详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治理,确保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三线一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达成“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这一目标?这既是蓝图规划,更是实践指引。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加快绿色升级
8月14日至15日,“全国生态日平利宣传活动”在平利县启动,来自宝鸡、商洛等地的县区相关负责人,走进平利看变化话发展。
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平利县把茶产业打造成乐业富民的首位产业,通过深入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全县累计建成茶叶和绞股蓝基地25万亩,2022年茶产业产值达18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28亿元。
通过茶文旅融合发展,平利县已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2022年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7亿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了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并不是平利独有的模式,而是全市上下所推崇的发展路径。坐拥绿水与青山的安康,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始终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上谋出路,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建立具有安康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这几年,全市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交通装备、秦巴医药、毛绒玩具、消费电子、现代物流8条产业链加快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经占到全市GDP比重的85%,绿色成为安康生态经济体系中最鲜亮的底色。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市委五届五次全会进一步作出加快绿色转型的相关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不断开创安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按照部署要求,今后全市将加速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矿产、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快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替代步伐,支持发展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全程分类工作,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时代风尚。
以价值转化为突破,拓宽发展路径
对安康而言,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突破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持和谐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全市坚持把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首要任务,摸清生态资源家底,量化生态产品价值,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切入点,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搭建了陕西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和GEP自动化核算平台,动态绘制出全域生态价值“一张图”,推动实现了全市任一区域GEP一键核算、一键报告。
围绕生态产品“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方面,聚焦生物质供给、水源涵养等13项核心指标,核算出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搭建起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平台,实现10县(市、区)“生态资源公司”全覆盖和“以市带县”实体化运营,初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资产运营开发体系。
这关键一步,破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的衡量。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安康开始更多思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多途径转化生态价值,要健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应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编制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清单,推动县级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规范化运营。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扩大林业碳汇交易范围和规模,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争取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绿色资源、绿色资产、绿色资本价值转化路径。
这意味着,安康在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的绿色发展路径上,将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
绿色生态,如今已是安康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相信未来,这绿色将会更加浓厚。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共绘美丽中国画卷。“生态”,一跃成为全民生活中的热词;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演变成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坐落于秦巴汉水间的安康,更是深知“生态”二字的分量。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调研,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安康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承载底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安康市委关于全面对标落实“四个着力”重要要求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全面对标落实“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重要要求,聚焦“美丽汉江”,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硕果盈枝又至金秋。站在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新起点上,安康怀抱绿水与青山,扛牢生态保护之责,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誓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上走前列、作表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
以天蓝地绿水清为底色,扛牢守土之责
近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让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都展现出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价值、幸福生活高品质。
成绩有目共睹。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省前列,2020年首次进入国家大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2015至2022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由295天增加到347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新常态。
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62.2%、26.5%。
……
良好的生态,已然成为安康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本钱。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彰显新担当——
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牢记“秦岭之训”,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推进“数字秦岭”建设,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坚决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发生;
要深化落实林长制。抓实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加大林业项目建设力度,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要保护汉江水质。强化“河长湖长+警长+X”责任体系,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瀛湖等湖库水华防控,扎实推进白石河流域硫铁矿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蒿坪河流域年度综合治理任务,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要巩固空气质量。长期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位;
要管控土壤污染。紧盯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重污染工矿企业、尾矿库,加强土壤污染调查详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治理,确保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三线一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达成“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这一目标?这既是蓝图规划,更是实践指引。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加快绿色升级
8月14日至15日,“全国生态日平利宣传活动”在平利县启动,来自宝鸡、商洛等地的县区相关负责人,走进平利看变化话发展。
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平利县把茶产业打造成乐业富民的首位产业,通过深入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全县累计建成茶叶和绞股蓝基地25万亩,2022年茶产业产值达18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28亿元。
通过茶文旅融合发展,平利县已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2022年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7亿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了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并不是平利独有的模式,而是全市上下所推崇的发展路径。坐拥绿水与青山的安康,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始终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上谋出路,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建立具有安康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这几年,全市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交通装备、秦巴医药、毛绒玩具、消费电子、现代物流8条产业链加快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经占到全市GDP比重的85%,绿色成为安康生态经济体系中最鲜亮的底色。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市委五届五次全会进一步作出加快绿色转型的相关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不断开创安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按照部署要求,今后全市将加速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矿产、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快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替代步伐,支持发展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全程分类工作,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时代风尚。
以价值转化为突破,拓宽发展路径
对安康而言,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突破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持和谐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全市坚持把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首要任务,摸清生态资源家底,量化生态产品价值,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切入点,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搭建了陕西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和GEP自动化核算平台,动态绘制出全域生态价值“一张图”,推动实现了全市任一区域GEP一键核算、一键报告。
围绕生态产品“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方面,聚焦生物质供给、水源涵养等13项核心指标,核算出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搭建起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平台,实现10县(市、区)“生态资源公司”全覆盖和“以市带县”实体化运营,初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资产运营开发体系。
这关键一步,破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的衡量。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安康开始更多思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多途径转化生态价值,要健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应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编制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清单,推动县级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规范化运营。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扩大林业碳汇交易范围和规模,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争取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绿色资源、绿色资产、绿色资本价值转化路径。
这意味着,安康在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的绿色发展路径上,将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
绿色生态,如今已是安康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相信未来,这绿色将会更加浓厚。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发生;
要深化落实林长制。抓实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加大林业项目建设力度,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要保护汉江水质。强化“河长湖长+警长+X”责任体系,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瀛湖等湖库水华防控,扎实推进白石河流域硫铁矿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蒿坪河流域年度综合治理任务,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要巩固空气质量。长期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位;
要管控土壤污染。紧盯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重污染工矿企业、尾矿库,加强土壤污染调查详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治理,确保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三线一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何达成“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这一目标?这既是蓝图规划,更是实践指引。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加快绿色升级
8月14日至15日,“全国生态日平利宣传活动”在平利县启动,来自宝鸡、商洛等地的县区相关负责人,走进平利看变化话发展。
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平利县把茶产业打造成乐业富民的首位产业,通过深入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全县累计建成茶叶和绞股蓝基地25万亩,2022年茶产业产值达18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28亿元。
通过茶文旅融合发展,平利县已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2022年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7亿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了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并不是平利独有的模式,而是全市上下所推崇的发展路径。坐拥绿水与青山的安康,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始终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上谋出路,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建立具有安康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这几年,全市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交通装备、秦巴医药、毛绒玩具、消费电子、现代物流8条产业链加快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经占到全市GDP比重的85%,绿色成为安康生态经济体系中最鲜亮的底色。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市委五届五次全会进一步作出加快绿色转型的相关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不断开创安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按照部署要求,今后全市将加速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矿产、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快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替代步伐,支持发展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全程分类工作,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时代风尚。
以价值转化为突破,拓宽发展路径
对安康而言,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突破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持和谐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全市坚持把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首要任务,摸清生态资源家底,量化生态产品价值,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切入点,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搭建了陕西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和GEP自动化核算平台,动态绘制出全域生态价值“一张图”,推动实现了全市任一区域GEP一键核算、一键报告。
围绕生态产品“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方面,聚焦生物质供给、水源涵养等13项核心指标,核算出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搭建起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平台,实现10县(市、区)“生态资源公司”全覆盖和“以市带县”实体化运营,初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资产运营开发体系。
这关键一步,破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的衡量。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安康开始更多思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多途径转化生态价值,要健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应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编制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清单,推动县级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规范化运营。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扩大林业碳汇交易范围和规模,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争取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绿色资源、绿色资产、绿色资本价值转化路径。
这意味着,安康在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的绿色发展路径上,将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
绿色生态,如今已是安康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相信未来,这绿色将会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