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在我市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的建议
处理状态
签发人 沈贵勇 签发日期 2021-08-30 09:30 发布日期 2021-12-03 09:35 类别
正文

我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的生存生态环境,需要全市城乡干部群众达成共识, 长期努力。但目前不少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模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重视和开展生态 教育,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好生态环境最持久有效的方法。

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 策者、普通公民和中小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启发、媒介宣传、野外体验、案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知识、

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文明等。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宣传部门、群众团体等。

建议:

1、依托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教育体育局、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在我市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制定近期和远期的教育宣传计划。

2、在每年的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生态环境日(6月5日)、国际生物多样性纪念日(5月22日)、湿地日(2月2日)及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

3、编写与制作适合于中、小学生和广大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教材或宣传材料,在大、中、小学加强宣传教育。

4、进行经常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定期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社会调查、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活动。

5、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建立一个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向全市各类学生及培训人员开放,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地考察和教育。

回复

郭全忠委员:

  衷心感谢您关心关注安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在我市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的建议”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也多次与编制部门沟通过,申请参照中省和兄弟地市做法,设立立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指导、推进全市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工作。但受机构编制相关政策限制,编制部门未批复同意设立,我局亦无宣传教育专项经费。我局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由办公室、自然生态、法制环评及相关业务科室分别负责。虽然我局无专门机构,但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作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抓手,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平台影响力日益增强,宣传成效比较明显。

一是重视程度较高。局党组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纳入系统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施宣传工作奖励制度,激励全系统干部争当生态文明和生态环保的宣传者、引导者和推进者。我市环境保护类宣传稿件被中省市主流媒体采用量逐年增加,取得良好宣传效果。我市与汉中、商洛两市,历时3年联合制作的《汉丹清流》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二是宣教形式多样。拓宽环境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先后与安康日报、安康广播电台、西部网等新闻媒体合作,通过联办环保专栏、专题节目、专题采访、跟踪报道等形式,重点宣传我市打赢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及时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和环保公益广告等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定期开展“安康生态环境大讲堂”,自2019年5月开展以来,共组织讲座23期,先后就政务信息报送、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监测、《民法典》等内容进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综合素质。

三是平台建设有力。适应新形势发展,先后开通“安康环保”微信公众号、“安康环境”政务微博,及时传递环境资讯,发布环保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不断教育引导公众提升环保意识。局机关门户网站建设位居全市前列,微信平台受到市政府办通报肯定,平台刊发信息约1500余条;微博平台发布信息约1.66万条余条,粉丝量从2020年的不足300人,激增至约1.2万人,止2021年6月,影响力跃居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政务微博第36名。

四是主题活动丰富。联合市秦岭办、市教体局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了“保护大秦岭 争当小卫士”主题征文和少儿低碳书画比赛活动,征集到一批主题鲜明、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共评选出获奖征文作品81篇、书画作品63幅,优秀组织单位10个。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日,联合多部门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2021年联合市委文明办、石泉县政府于6月1日在石泉县举办安康市2021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出席活动,市县20余个部门400余人参与活动。各县区在市局的指导下同步开展了科普宣传、讲座培训、参观学习、征文书画或摄影比赛等主题活动,迅速在全社会掀起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高潮。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提出的建议,按照既定步骤持续抓好上述宣教工作,并积极向省级主管部门汇报,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政策允许下,积极与相关部门、院校协商共建我市生态文明培训教育基地,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及运行模式,共同构筑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再次感谢您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