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汉江流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意见
处理状态
签发人 彭成玉 签发日期 2021-09-24 10:30 发布日期 2021-12-02 10:55 类别
正文

安康地处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市除汉滨区外的9个县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达91.9%,同时安康也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虽然10个县区都已脱贫摘帽,但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新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在平利县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丰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路径。但从安康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来看,要加快推进安康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保形势仍然严峻。我市水患及地质灾害频发,治理任务繁重,中央专项安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规模有限,汉江生态治理资金缺口较大。生态环保法治观念未深入人心,过度开采砂石、非法电鱼捕鱼、河道边污水直排等行为屡禁不止,跨区域、跨行业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和协作执法的制度机制还不健全完善,同时又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支撑。二是重点工作推进不力。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目前省市还没有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重点工作落后于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陕南三市与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整体融入度不高,汉江中上游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三是优势产业发展滞后。我市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不多,富硒食品、山林经济、生态农业等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低端产品,低端扩张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规模小、层次低、技术缺、品牌少。产业发展模式依赖于矿产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加工,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工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滞后。四是区域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境内汉江总长340公里,所流经的7个县区在自然资源、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比较优势不多,汉江沿线上下游生态旅游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突出,城市品位不高、基础设施落后、集聚效应不强,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尤其是汉江库区发展相对滞后。

为此建议:

1.围绕改善提升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这条底线和红线,积极争取中央提高对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点项目、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水平,加大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力度。建立健全跨省域、市域、县域联合监测预警、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和执法协作等制度机制,提高流域内生态环保整体成效。

2.将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国家长江流域保护开发总体规划,挤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大盘子,争取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更加突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制定出台符合安康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好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确保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与汉江流域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使安康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拓展市场、集聚发展。

3.把叫响“打造汉江流域生态经济走廊”作为安康“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以汉滨中心城市和汉阴、旬阳两个副中心城市为带动,统筹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实行重大事项统一规划、重大资源统一调配、重大项目统一布局,推动绿色产业联动发展、主导产业错位发展,促进汉江上下游和左右岸在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区域联动发展的协调性,架构山水园林的城市格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走廊。

4.坚持把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对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包装饮用水、纺织丝绸、电子信息、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改造提升和技术升级,推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步伐,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绿色循环、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使安康真正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核心,并融入长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分工体系。

回复

徐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汉江流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意见》(第17号)收悉,我局作为该提案的承办单位之一,对您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对我市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到位,提出的宝贵建议中肯、可行,我局对您的建议积极采纳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项目资金争取情况

我局始终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中心,围绕我市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策划包装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省相关专项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一是认真分析我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中省项目资金支持方向,指导各县区按照中省项目储备库工作要求,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及农村综合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组织申报中央储备库、省级环保专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等多批次项目,重点解决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消除环境风险隐患、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组织报送25批次400余个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争取落实到位中省专项资金项目142个,资金14.5亿元,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中属获批项目种类、个数最多的地市。其中水污染防治项目45个,落实中省专项资金3亿元;其中土壤污染防治项目19个,落实中省专项资金6.2亿元;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4个,落实中省专项资金0.7亿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58个,落实中省专项资金4.5亿元;能力建设项目6个,落实中省专项资金0.1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我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基础配套设施,我市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连年排名全省第一。二是配合市级各部门多渠道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政策倾斜支持,目前已先后报送世行项目、亚行项目、补短板项目、革命老区项目、津陕协作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地债项目、两场(厂)专项、湿地保护项目、山水林田湖专项等20余类项目,涉及发改、财政、住建、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6部门,配合开展项目申报、审查、调研约100余次。其中,配合发改争取的补短板项目、世行项目、配合财政争取的山水林田湖专项等均得到了省级的肯定,拟在十四五期间予以支持。

二、相关规划情况

我局始终坚持将项目与规划相统筹,一是认真谋划好我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认真梳理我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谋划项目、制定政策,以项目+政策=规划的思路,围绕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细化规划的项目内容,使得规划可落地、可操作。二是将我市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争取纳入中省规划内容,围绕我市硫铁矿污染治理工作,我局牵头全面谋划白河、紫阳、汉滨、旬阳、平利五县区的专项规划编制,调查清楚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方案,并衔接纳入了省级“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是积极谋划汉江战略水资源保护项目。结合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配合市发改委围绕当前汉江水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从瀛湖富营养化现象尚未根治、月河水质时有超标、蒿坪河历史遗留污染问题尚未解决等方面切入,围绕汉江水质保护的重要性,策划包装大项目,下一步编制完成后将专题汇报衔接,争取资金支持。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围绕绿色循环产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三线一单”硬约束作为综合决策的前提条件,抓结构、调布局,充分发挥好环评制度源头预防作用和可持续发展“控制闸”“调节器”作用。进一步严格项目环境准入,优先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域,采取先进适用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等措施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满足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关规划环评和相应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依法依规开展环评审批,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严守审批原则,落实“五个不批”原则,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选址要求的项目敢于说不,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确保全市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