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薄弱,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如何实施“协同”?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1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权威作答。
“减污”“降碳”缺一不可
不同于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再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我国既要减污,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同时又要有效控制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筑牢基础。协同推进可谓“一箭双雕”。
“近年来,在城市人口、能源消费等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PM2.5浓度和碳排放强度都在显著下降。背后贡献来源是什么?”王金南说,据中国工程院评估,在2018-2020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期间,贡献最大的措施是工业提标改造、民用能源清洁化,前者对全国和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降低的贡献分别为21%和30%,后者为京津冀和汾渭平原两大重点区域PM2.5浓度下降各贡献了38%和26%。同时,三年行动也对二氧化碳减排产生显著效应,全国累计减碳4.9亿吨。
“温室气体与传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驱动力、相同的根源,空气质量问题影响着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等气候也会影响环境改善。”王金南表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势在必行。“结构性问题突出是实现美丽中国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挑战,协同推进则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降碳目标的根本途径。高度同源性又使得减污降碳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能够基于合理手段实现两大目标。”
王金南介绍,预测显示,若能按期实现碳中和愿景,到2060年前后,PM2.5浓度大体可降至10-15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而据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前11个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世卫组织第一阶段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该成绩已非常不易。
年均降碳目标要达到3亿吨
在王金南看来,减污降碳仍需持续发力。“在全国整体改善的同时,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015-2020年,PM2.5浓度超标城市比例从68.5%下降到37.1%,全国依然有约40%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标,有些省份一个城市都没有达标。”
通过对70个已宣布碳达峰目标的城市进行分析,王金南还发现,其中35个城市自身PM2.5浓度尚未达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大约用了70年时间,减排约40亿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0.6亿吨左右。我们要用30年时间,减碳100亿吨左右,年均减碳目标要达到3亿吨。实现减污降碳的时间紧、任务重,现阶段要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推动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
王金南进一步指出,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其早晚与高低将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难度。“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需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刚性增长需求旺盛,将给碳达峰带来巨大压力。”
而据记者了解,部分地区仍在“高碳”轨道上谋发展,认为2030年前还可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攀登排放“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这正是没有认识到降碳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项目,其排放将延续到2050年前后,还会压缩未来20-30年低碳技术发展空间,对碳中和进程造成影响。
重点关注热点区域
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还表现在,我国粗钢、水泥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局部地区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进一步推动减污降碳?王金南提出目标、空间、对象、措施、政策及平台6个维度的“协同”。
“针对每个主要城市,分成2025年、2030年、2035年等不同阶段,同步提出空气质量达标与碳减排目标。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高度聚集,重点关注这类‘双高’区域。”王金南说,2017年全国碳排放量排名前5位的网格,合计贡献了全国68%的二氧化碳、60%的氮氧化物及46%的一次颗粒物,这些正是热点区域。
从行业来看,工业、电力、交通及建筑碳排放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9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是均质的,北京排放1吨与上海排放1吨差不多,但空气质量区域性差别却很明显。在选择治理对象时,更多要以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作为依据,识别不同地区的重点部门。”王金南提出,因任务高度一致,减污与降碳的措施也可协同。“例如,大力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是电力行业降碳的主要措施,这对彻底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也非常有效。”
王金南还强调,应创新减污降碳协同政策机制,并建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碳达峰“双达”管理平台。“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都是一个‘烟囱’出来的,统计监测应由同一个部门监管。但在一些城市,两套管理体系还是分开的,因此首先要建立城市空气质量与二氧化碳排放协同评估方法,在技术层面予以突破,不能光喊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