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繁星璀,鸟兽鸣唱蝶起舞;青山染墨云海中,峰峦叠嶂水清碧。生态原始,群山巍峨,峡谷幽深,烟雾峡谷起,白云绕山尖。这就是“生态特区”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真实写照。
化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最南端,属于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以生物区系的古老性、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森林植被的多样性、濒危物种的珍稀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而著称。保护区地处燕山运动形成的巴山弧形构造带内,受地质灾害影响相对较小,保存有古生代、中生代、侏罗纪等植物,是大巴山北坡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库,是一些古老孑遗植物种属的“避难所”,素有“生物宝库”之美誉。
保护区设立20年来,相继完成了科学考察、机构设立、硬件设施、保护区立法等基础能力建设,建成了安康市专家工作站,获得了国家和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殊荣,成为安康市一张璀璨的绿色名片。
近年来,坚持以资源保护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弘扬生态文化,凝聚人气,增强活力,实现了持续稳健发展。实行精准勘界立标,更新界碑界桩,构建起产权明晰、边界清晰的保护责任体系;2018年9月1日起施行了《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全省保护区中率先实现了“一区一法”,提升了依法保护水平;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以及长序榆、兰科植物等繁育研究项目,编撰出版《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及保护》《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及保护》《化龙山鸟类图鉴》等一批科技书籍,显著提高了影响力;制作动植物标本500余份和生物多样性展板100块,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与《安康日报》和安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办“点睛化龙山”和“七女巧说化龙山”专栏,进一步拓展科普教育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社区共建共管,鼓励和引导周边群众开展山野菜、黄连、重楼等林源经济植物种植和发展中蜂产业,逐步改变了周边群众“靠山吃山”等以消耗生态资源为代价的生产生活方式。
进入新时代,我们将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法治建区、科研立区、共管强区、文化兴区”的优区强区发展思路,努力把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基地、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生态惠民的示范区。创新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加大《条例》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力度,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切实推进依法治区落地生根见实效;进一步完善安康市专家工作站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平台助推作用,全方位组织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保护、野生动物监测及疫病防控、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等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林源经济植物研发利用技术研究,切实推进资源保护提质量、上水平;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全面落实社区共建共管科技示范项目,积极发展山野菜、中蜂养殖、林源经济植物等农村产业,切实推进群众收入不断增长;以生态文明公众教育为抓手,加快自然体验基地(线路)和生物多样性展厅等项目建设,支持建设自然教育学校。继续采用传统媒体和现代融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宣传手段,组织开展好“点睛化龙山”有奖征文活动,通过“探秘化龙山—揭秘化龙山—科普化龙山”等宣传,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化龙山、认识化龙山,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切实推进广大市民投入到尊崇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
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好、爱护好绿水青山,用实际行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坚实的步伐,让化龙山美景长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做出新的贡献,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