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先锋队”当好“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0-12-29 17:53 来源:市政府网站
“咱学人家先进种茶技术,通过生态改良法,上面长大树,下面长茶树,两不耽误。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已完成了300亩的改造任务。”12月9日,刚刚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说。
罗显平与村“四支队伍”一起,带领村民改造旧茶园、发展茶产业,实现了人均2亩茶园,年户均增收1万元的目标。2019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平利县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通过建强县镇村三级组织,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抓好“党建+”载体,打造脱贫攻坚“先锋队”,推行支部联盟、党员带贫、创先争优三个机制,扛起脱贫攻坚“千斤担”,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力“引擎”和坚强保障。平利县连续6次名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一,连续3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由于历史原因,正阳镇张家坝村村支书位置空缺。镇党委选派镇财政所副科级干部张凤宝到该村任职。上任以后,张凤宝以村为家,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被百姓誉为“拼命三宝”。
平利县制定了“1+10”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建强脱贫攻坚阵地,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一系列举措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筑牢了基础。他们从县级部门抽调25名干部充实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选配过硬干部担任镇党政正职,选拔会做群众工作、基层经验丰富、作风务实扎实的干部进入镇领导班子;选派79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在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退伍军人、老干部、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配村支部书记;出台一系列办法措施,不断建强县镇村三级组织,激发干部活力。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心在村、关键在户、核心在人,党员干部要下沉到村到户,深入到脱贫攻坚最前沿,真正做到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
打造脱贫攻坚“先锋队”
2018年7月,平利县委办干部黄开华到长安镇双杨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与县镇村帮扶干部一起寻路子、想办法,通过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建成了“第一书记网上扶贫超市”,为巩固脱贫成效筑牢了基础。
平利县通过全面推行“支部+X+贫困户”模式,主动对接农业园区和社区工厂、牵头引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组织贫困户融入产业链、组织党员结对帮扶等形式,推动贫困劳动力与市场主体精准对接。田珍茶业有限公司与贫困户签订至少5年的帮扶协议,把帮扶贫困户与公司生产紧紧联系在一起,带动帮扶贫困户202户631人。
与此同时,平利县推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的“三乡三业能人兴村”模式,把各路人才聚在党旗下,形成人才回归、资金回笼、产业壮大、人兴事旺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县先后有121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三乡三业能人返乡助力脱贫攻坚”成为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扛起脱贫攻坚“千斤担”
2018年1月10日,平利县检察院党支部、大贵镇广兴寨村党支部、驻村临时党支部,组建了全县首个机关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联盟。县检察院检察长陈猛说:“当初到村上时,总感觉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太强,因此想把两个支部联起来。”
“党支部联盟”组建后,村里的发展迈上快车道。如今,广兴寨村建成烤烟、花椒、蚕桑3个百亩产业基地,发展茶园1100亩,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进厂务工、配股分红等方式,带动46户贫困群众年户均增收3500多元。
平利县机关党支部通过包联单位与贫困村结对组建“党支部联盟”,将党支部联在村上、党小组联在产业链上、党员联在户上,每季度“共上一堂党课、共过一次组织生活、共搞一次活动、共办一批民生实事”,通过扶贫任务“共抓”、工作难题“共商”、脱贫实绩“共考”,实现双基联动、共同提高。
平利县推行党员带贫益贫机制,全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主动承担致富带富项目,每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先行探路、做出成效,带领群众积极跟进、发展壮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学亮比、争创出”党建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扶贫干部“每月之星”评选、第一书记扶贫日志展评、村党支部书记擂台赛等方式,营造了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在此基础上,平利县创新建立“精准扶贫党建O2O”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第一书记网上扶贫超市”消费扶贫模式,架起了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搭建了服务群众的“直通车”,为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县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模式,用法治护航脱贫攻坚,用德治引导勤劳致富,用自治实现自我教育,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治理双提升。
县长陈伦富说,要大力实施消费扶贫、电商扶贫,鼓励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形式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