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垃圾就能领工资,在汉阴这早已是见怪不怪的正常事。”9月28日,攥着刚领到的1000元钱,汉阴县观音河镇中坪村贫困户欧尚根老人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汉阴县创新“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企业补贴差价”的垃圾积分制管理模式,由600多名贫困群众组成“御源军”进行水源地巡护,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御源军”成为环保“生力军”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的河流,清澈明亮,鱼虾成群,我经常用手捧起河水喝。”2011年,在外创业的80后小伙子张元江回到家乡发现河流污染严重,下定决心投身“净水”事业。
张元江投资成立了安康市博元实业有限公司,并发起组建“博元公益”,创新提出了“公司+公益+环保+精准扶贫”精准环保扶贫模式,拿出100万元基金,在汉阴县观音河沿线7个村选出58户贫困户组成一支“御源军”,大家统一签订《垃圾清运保洁协议》,统一培训、统一服装、统一工具,分段负责环保宣传、垃圾清运、日常保洁等工作。
“御源军”探索的“环保+扶贫”模式,将生态立县战略和整体脱贫有机衔接起来,在全县推广“环保+扶贫”模式,选聘了68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村级保洁员,设680个村保洁公益性岗位,划定责任区域。汉阴县财政在原有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每年投入450万元补助的标准上,每年追加投入200万元,帮助40个贫困村200户贫困家庭户年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了环境治理和贫困户增收的双赢。
2016年,张元江出资100万元,先后在观音河等6个镇的14个自然村挑选110户贫困户作为“御源军”进行环保培训。培训合格后,让他们在各自居住地的河道、道路、护坡等地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每月为每人支付1000元工资。张元江说,此举是从以前传统“给、要、拿”的扶贫方式,转换成为村民通过社会资助与自己勤劳的双手结合,改变困境,最终达到环境保护与扶贫帮困的双赢。
截至目前,博元公益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在册志愿者510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解决了县内200余人就业问题。其中,帮助168名贫困群众就业并顺利脱贫,购置垃圾分类桶、壁挂式垃圾箱、垃圾清运车辆,设置垃圾分类厅,建立镇级垃圾转运公司,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群众家门口的“垃圾银行”
“真没想到拾烟头、易拉罐、香烟盒子也能赚钱!” 城关镇三坪村村民邹玉选感慨道。邹玉选一家 3口人,日子过得很拮据。自从当上了“御源军”,他每天工作4个小时,管护观音河道,每个月除了领1000元的固定工资,拾的啤酒瓶、易拉罐、矿泉水瓶子等还能积分兑换400元左右现金或日用品。
“捡垃圾就是捡银子!”邹玉选笑在脸上,乐在心里。他打开“存折”:啤酒瓶50个积5分,纸盒35斤积14分,铁皮7斤积3.2分,废电池10节积2分……“存折”上积分满满,1积分就是1元钱,村民捡来的垃圾兑换成积分,换取书籍及各类生活物品,积满10分就可以提现。
张元江把垃圾回收后,进行分类整理,又投资开设“垃圾分类回收置换驿站”,村民们称它为“垃圾银行”,如今这样的“银行”在汉阴县已经开了22个,成为贫困户的一个收入来源。
在回收垃圾的过程中,张元江发现村上的垃圾里最多的是一次性杯子。于是,他一次性买了十几万只玻璃杯,让环保人员连同环保倡议书,挨家挨户发放给村民,并讲述一次性杯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鼓励大家多使用玻璃杯喝水。目前,他共向社会各界发放环保倡议书49000份,向全县中小学生赠送环保餐具10000余套、环保玻璃杯12万只,利用这种方式让贫困群众参与环保,既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又可以美化环境。
优美环境变身“聚宝盆”
如今的汉阴青山环绕,碧水长流,天蓝地绿,如诗如画,消失多年的“国宝级”珍禽朱鹮,自今年8月初以来,每天都有20多只朱鹮翔集在汉阴县城解放村月河滩上,成为摄影达人的打卡地。
“环境优美了,来汉阴旅游观光的人更多了,带动我们农家乐的生意更好了。”在旋涡镇街道开农家乐的刘恩慧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这几年,我们店面红火,全沾了环保的光!”
目前,汉阴县在前期环保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净美汉阴,清洁四季”行动,重点以“八清一改”为重点,在公共场所、道路沿线、河沟两岸、房前屋后等易产生垃圾的区域,坚持县动员、镇主抓、村组织、民参与的机制,全面推进村庄卫生清洁行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我主要看上这里的环境,山清水秀,城市干净整洁。我2007年来到汉阴投资开办管业公司,生意挺好的,现在产品远销西北五省。”在汉阴投资兴业的民营企业家呙中山说。如今,像呙中山这样在汉阴投资办厂的外地客商已经达到70余名,助推了当地发展,确保蓝天、碧水与净土和谐发展。
“环境好才能吸引投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汉阴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徐家保告诉记者,“环保+扶贫”这一模式已经在汉阴县境内全面推广,收效颇好。
“‘环保+扶贫’的模式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