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专家谈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理念革新到伟大实践

发布时间:2020-10-26 09:30 来源:生态环境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生动有效实践的显著特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最大的国家。与国际相同发展阶段相比,目前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从理念到实践的历史性成绩,证明了人与自然必须也应该可以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自然财富,关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对自然界的压力、干扰等问题,实现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改革出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离任审计、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等基础制度。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全社会的观念得到根本改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中国持续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厚植自然资本,建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创新形成了评价考核、督察问责等制度,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 90%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境外媒体惊叹中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和“刚性”,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短短4年时间实现了美国同期30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刊文指出,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最大,约占四分之一。

  中国探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倡导的目标与愿景高度契合,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程,提前实现了“爱知目标”2020年自然保护地指标要求。库布其沙漠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中国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问题。其根本性变革意义在于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协同推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探索健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色发展转型的鲜活案例不断涌现。5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0%,成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

  中国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与民生、保护与发展、国内和国外等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有别于工业文明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这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

  作者:吴舜泽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