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发布时间:2020-10-14 10:20 来源:市政府网站
       10月9日,平利县被命名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平利,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被誉为“巴山药乡”和“生物基因库”,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人口23万人。近年来,平利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基本实现了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新路子。
  保护生态环境  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美
  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水,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蓝天,每一处的定格都是绿色的绽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路上,平利从未遗落下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环节。
  工作中,该县坚持建管并重、整治并举、长短结合,努力让生态成为平利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底色。一是让山更绿。大力推进生态造绿工程,相继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推行林区管理“专业护林队+村组护林员”全覆盖,不断强化保护、修复和提升乡村自然环境,有效促进了“山水田林居”的和谐共生。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82.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1.1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34%。二是让水更清。全面开展河道治理工程,着力实施河道治污、护岸、清理和亲水景观连建,发布禁渔令,实行“部门联合、村组联手、干群联防的河长制”,境内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三是让地更净。深入开展以“清垃圾杂物、清生活污水”为重点的“清洁平利”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户收集、村转运、县镇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4个,村级污水处理站34座,全县基本实现了城乡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实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有效促进了村庄洁净。四是让天更蓝。大力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不断深化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优良天数保持在340天以上。
  近年来,平利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五美平利”建设目标,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以环保问题整改为突破口,狠抓污染防治,严格监管执法,强化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区PM10、PM2.5浓度处于国家二级标准范围之内,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3天;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优良率100%。全县无重工业污染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排放超标,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县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稳定向好。
  优化生态布局  打造协调发展的城乡美
  平利县坐拥大巴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却戴着省级贫困县的帽子,为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保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提高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该县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坚持全域化生态家园发展战略,着力促进平利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按照精美县城、特色小镇、魅力小村的布局,推进景区景点、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协调发展,努力将平利打造为“道路是风景线、乡村是小公园、全县是大景区”的中国最美乡村。
  全面打造园林县城。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名城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一河两岸南北二山十里水景”,修建四级橡胶坝围水成湖、广场步行桥和月湖虹桥两座景观桥、滨河休闲步道,建成女娲主题文化广场和革命公园、亲水广场,形成了“山环水绕、城在林中、湖在城中”的特色风貌。大力培育特色小镇。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先后打造了长安硒茶小镇、药妇沟创业小镇、龙头农耕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长安镇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全省市级重点镇建设先进镇。着力塑造魅力村庄。针对各村庄实际,将全县100余个村按照精品村、中心村、一般村进行分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成药妇沟、莲花台、高原等一批农村五星新型社区和五美新村,长安十里茶园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龙头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三里垭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2016年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发展生态产业  打造低碳高效的产业美
  历来有种茶传统的蒋家坪村由于茶叶产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以致凤凰茶山的几百亩老茶园一直荒废,如何让荒山变“金山”,该村党支部一班人马积极探索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立足凤凰茶山优势资源,于2014年招商引资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通过新建改造方式将凤凰茶园面积扩大到1200亩,并建成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注册了“秦巴绿茶”“秦巴红茶”2个商标,引导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原料回购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把农户镶嵌在茶产业链中,建立园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蒋家坪的蝶变正是平利县发展生态产业的典范。
  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示范县为抓手做优一产,以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抓手做强二产,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突破三产,平利成为绿色崛起循环发展的产业大县。
  一是推进美丽乡村游突破发展。突出田园风光、茶园休闲、民宿养生、女娲文化四大主题,着力打造县城—三里垭—琵琶岛—芍药谷—大贵—洛河—广佛—桃花溪—龙头—长安—县城”美丽乡村旅游环线,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二是推进茶饮产业优先发展。突出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四个重点,建成茶叶和绞股蓝基地25万亩,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47个,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33家,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叶专卖店有300余家,“平利女娲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三是推进新社区工厂升级发展。坚持“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发展模式,先后引进香港嘉鸿手套、杭州合力电子、上海嘉麟杰等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83家,平利成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项目”全国试点县、全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国家扶持小微创业者激励计划试点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四是推进电子商务领先发展。重点抓好服务体系、基础配套、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电商扶贫、人才培养“六大工程”,平利先后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五是推进新材料产业优化发展。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推进工业循环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基本建成了陈家坝绿色产业园、长安茶饮产业园、老县新材料产业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百家,被省政府命名为“新型工业强县”。
  弘扬生态文化  打造绿色环保的风尚美
  “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的亮丽风景映入眼帘,一条条洁净宽阔的水泥路蜿蜒盘旋,一幢幢清新亮丽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恬静优美的生态庭院如诗如画,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规模产业园生机盎然,龙头村勾画出一幅绿色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这正是平利近年来打造的新农村典范。
  践行两山理论,不仅是要让生态环境变“绿”,生产方式变“绿”,更要让生活方式变“绿”。一是倡导绿色乡风。深入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六大活动”,推进“民风积分爱心超市”、村规民约、道德评议全覆盖,用村规民约“约”出好风气,用宣传教育“育”出新农民,用创建评选“选”出美家庭,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孕育出了农村敦亲睦邻、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围。二是实施创建带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平安建设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五城联创活动;深入推进绿色社区、企业、学校等绿色系列创建;积极开展生态镇、文明镇、平安镇等创建竞赛活动。通过系列创建活动,广泛凝聚了全民力量,形成了全民共建共创共享氛围。三是提升全民素养。坚持教育、宣传、培训并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由自然、自发向自觉、自愿发展。提高全民参与度,坚持每年开展“3·25”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等群众性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实施“书香平利”计划,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宽素质培训面,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共享生态红利  打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美
  宏俊富硒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平利县洛河镇线河村,属传统蚕桑产业强村。桑树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还有文化价值,过去当地村民零散栽桑养蚕,宏俊合作社成立后,将村民组织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发展,通过桑叶养蚕、桑枝发展食用菌,蚕粪、菌渣再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加快桑树和魔芋生产,实现“桑、蚕、菌、芋”多元增收,促进“种、养、加、销”融合发展,建立“兴桑养蚕,蚕粪归桑,桑枝点菌,菌渣还田”多层次资源循环利用,这样既做到了点“粪”成金,又减轻了环境污染,真正实现了村增景、山增绿、地增产、人增收,绿色经济循环发展。
  近年来,该县坚持落实“两山”理论,以经营良好生态为抓手,大力抓好农民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推进城乡发展全面融合,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了村美人富面貌新,促进多元增收。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务工”工程,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切实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依托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让农民成为创业主体,有效增加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通过“三变”改革、房屋出租等渠道,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公共服务。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工程,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城乡覆盖、一体均等。投入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示范高中;县图书馆、博物馆正在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庭院遍布城乡,各类公共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等等,一系列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让城乡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强社会治理。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环境更平安、更和谐。深入开展“德在平利”系列工程,建立“一约四会”,用村规民约立人,道德评议感人,移风易俗化人,弘扬文明新风;依托群众对女娲文化的广泛认同,提炼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平利“女娲精神”,赋予女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使平利成为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祥和之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平利初步实现了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但发展生态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并非某种产业转型或某项举措就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而是需要系统性、长期性地全面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平利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在现有生态产业基础上,推动生态产业标准化、园区化、规模化、公司化、品牌化发展,持续推动平利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