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中池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秦岭生态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0-10-12 17:27 来源:石泉县 卢剑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先贤杜大师描绘了一幅江南最美的"白鹭景观"。可是春夏之季,人们漫步在陕南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的迎池河一带河道却也栖息着上千只白鹭。每到春夏秋三个季节,白鹭都会飞到中池池河这里栖息,繁殖、觅食,在早晨倾巢出去觅食时,在天空中时而排成“V”形,时而排成“I”字形,就像古诗上说“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观。有的在觅食、有的在飞旋,过路的行人无不为眼前出现的这道亮丽风景线驻足观赏。


       中池镇位于石泉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安石二级公路12公里。东与汉阴县酒店镇接壤,西与城关镇相连,北临迎丰镇,南与池河镇毗邻。迎(丰)—池(河)三级公路穿境而过,辖16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80人(2017年),全镇总面积94.52平方千米,全乡属浅山、丘陵地带。主干河是迎池河,境内较大的支流有东沙河、西沙河,全长15公里都汇入汉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平均890毫米。
      石泉县中池镇境内有西沙河水库、山岭子遗址、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墓葬遗址、汉代驿站和兵站的古建筑群遗址、泰山庙遗址、子午栈道遗址、清代徽派民居建筑(张家花屋)。明清时期大规模湖广移民于此,镇境内形成独特的湖广移民文化,包括建筑、民俗、语言等。境内形成方言岛涵盖湖南语系和江南语系。
       据了解,白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白鹭(学名:Ardea alba)是大中型涉禽,成鸟的夏羽全身乳白色;鸟喙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此鹭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常见与其他鹭类及鸬鹚等混在一起。白鹭只在白天活动,步行时颈劲收缩成 S形;飞时颈亦如此,脚向后伸直,超过尾部。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边走边啄食。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
       上百只白鹭出现在刚插上秧苗的稻田里,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又翩翩起舞,为春意盎然的田野增添了一份灵动之气,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中池白鹭河中飞,己成为陕南石泉一道靓丽生态美景。
      潺潺夏水滋养,秦岭更显郁郁苍苍。中池山岭深处,山明水秀,云雾翻腾,山花灿然绽放。一山一屏障,一岭一画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绘就了秦岭的独特气质。
      陕南秦岭大山中石泉中池一带,白鹭来这全里栖息,足以说明近年来秦岭生态环保有了极大改观。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分布着大量大熊猫、朱鹮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素有“动物王国”的美誉。
秦岭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巍巍山巅,茂盛水草的滋养,随着各类保护区的建立,野生动物的家园越来越“宜居”。
       2019年以来,安康市、石泉县大力实施生态恢复,保护潜在栖息地,促进秦岭野生动物种群发展。通过维护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并促进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恢复,从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提高栖息地质量。
      根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的研究显示,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优良等级面积首次超过96%。
      陕南己成为众多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卢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