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绵延千里,横亘在我国版图中部。这里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陕西56个贫困县中有29个地处这片山区。
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生态产业方兴未艾。往事越千年,山乡沧桑巨变。面对“留还是走”的选择题、“护绿兴业”的思考题、“如何发展”的问答题,陕南秦巴山区蹚出了一条守望绿色家园的小康之路。
搬离穷窝
做好去留选择题
趁着周末,汪敏早早起床为绿植浇水。窗外青山,烟雨朦胧。
自从9年前嫁到平利县老县镇东河村,汪敏就想逃离大山。屋后几亩玉米地,逢场暴雨便颗粒无收。路难行,老乡出趟门,背篓里尽是给邻居捎带的物件。吃水最愁,一条扁担、两个木桶,她要颤巍巍压在肩头,往返1小时山路去井里挑。雪天路滑,水桶还曾滚下山崖。
山硬石头趴、种啥不长啥。搬迁来到老县镇锦屏社区两年后,汪敏还会想起老家的这句话。山还在那里,但看山的心情迥异。住进三室一厅新居,因为用水方便,她还养上了绿植。社区工厂招人,她二话不说报了名,每天送完孩子去上班,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
曾几何时,走还是留,是山里人心头之惑。挪出穷窝,秦巴山区如此抉择。截至目前,平利县所在的安康市累计易地搬迁群众94.1万人,1364个安置点拔地而起。
在有1346户搬迁群众的锦屏社区,放眼望去,20多栋居民楼鳞次栉比,学校、社区工厂一应俱全。几年前,这里还是荒滩一片。
挪出穷窝难,斩断穷根更难。
“成为新市民,先要有事干。”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当地提出建好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三大载体,一揽子解决就业生活难题。
紫云南郡社区1公里外,农业园区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上一季卖了9000多块!”搬迁户陈兴松忙着打理圣女果,“社区工厂也能打工,但农民还是爱这土地!”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在紫云南郡,3家社区工厂安置320人就业,流转来的1000亩土地建起农业园区,200多座大棚划归到户。
夜幕降临,热闹的广场舞在社区里跳起。陈兴松动作略显笨拙,但扭得格外酣畅。
护绿兴业
作答发展思考题
干了20年矿工的陈庆海,从没想过自己会回来。
挎着竹篮,他摘起木耳,动作麻利。身后50多座拱棚延展开去,与白云青山相映成趣。深沟中的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从未如此美丽。
金米村,一个有着美好名字的村落,寄托着农家种出金米的心愿。但山大沟深,事与愿违。“初中毕业我就下矿了,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陈庆海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村里决定发展木耳产业。接到包扶干部电话,他忍不住反问:“木耳过去就种过,富了没?”
小岭镇党委书记安怡深知缘由。“柞水柞树丛生,适宜木耳生长。但过去种木耳要大量砍树,生态被破坏,一年还只能采摘一次。加上没市场,群众哪有积极性?”
要想土里长金米,先得护好满山绿。金米村引进龙头企业建起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厂,以陕北苹果树的废弃树枝为菌包原料。发展温室大棚,引入大数据,使木耳生产智能化、可视化。
从传统的椴木木耳到菌袋木耳、吊栽木耳,不砍树了、生态好了,纯天然的木耳被推到网上销售,大受欢迎。
听说邻居家得了实惠,陈庆海也回村种起木耳,头一年就挣了3.5万元。曾经灰头土脸的他,现在皮鞋锃亮。
“借袋还耳”、园区就业、集体分红……柞水将全县6944户产业扶持户镶嵌在产业链中,户均增收5000余元,小木耳终成大产业。
路子找对了,沉睡的青山就能变成金山。
从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盘山而上,绕过30多道弯,眼前豁然开朗。茄子、黄瓜、西红柿种在平缓的山坡上。监控蔬菜生长的摄像头架于一旁,消费者打开手机,即使远在天边,也能通过公众号将这云端农场的景致尽收眼前。
荒坡变农场,美景云上观。双杨云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韩义过去在北京做厨师,如今回乡创业。“以往大家朝山外走,现在贫困户回来搞种植,在网上打销路。给县里供应都不够,还得上规模!”
高山蔬菜、精品茶园、富硒粮油……平利每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绿色优势产业,确保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家有增收产业、人人有技术指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5年来平利累计减贫5.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双杨村的一面笑脸墙,定格了群众脱贫的喜悦。
美丽经济
回复“因山而富”问答题
靠山吃山,汉江支流乾佑河畔的柞水县朱家湾人最明白。但谈何容易?石里刨食,要先砍一片树林,放火一烧才能起肥。太陡的耕地上不去,刨个坑才有落脚处。
村民刘启文的媳妇王贤凤看不到头。打结婚起,夫妻俩就出门打工,但2001年的一场事故让丈夫瘫痪在床。最困难时她去工地搬砖,工头见女人太苦,常常多支个一二十元。可每次一领工资,她就得先给亲戚还债。
在王贤凤离家的日子里,朱家湾悄然发生改变。退耕还林启动后,郁郁葱葱重现,溪水从碗口粗渐成盆口粗。靠山吃山换了“吃法”:村里请来专业团队整体规划,县里投资40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
靠着政府担保的5万元贷款,王贤凤回村了。从6张餐桌起步,她的“奉贤农家”声名渐起。“一到旺季就忙不过来,去年挣了4万多块!”说话间一批游客到店,她抄起炒瓢,顺手扔进几颗火红的辣椒。
山重水复的朱家湾,现有农家乐、高端民宿200余家,600多位村民吃上“旅游饭”。漫步村中,绿水环绕、炊烟袅袅,民居外墙上挂着的玉米串,透出一份富足安康。
白云深处有乡愁。曾走过伐木经济、挖矿经济弯路的陕南,用美丽经济作答“因山而富”考题。
山水掩映中,位于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的一家家“创客店”前,写生的大学生沙沙走笔,将小桥流水绘入画中。
这座有72户搬迁群众的社区是当地打造的“72行作坊”,木工、陶艺、藤编等传统手艺被搬入风格统一的民居。搬迁户重拾老物件,操起普通话,化身“守艺人”。每到假期,游客纷至沓来。
有矿不挖矿、发展全域旅游、布局蚕桑产业……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说,山清水秀是最大卖点。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石泉去年接待游客650万人次。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汉阴,不吝把最金贵的川道留给绿色产业。养在深闺的富硒魔芋、富硒茶经过专家指导渐成品牌。2019年,安康富硒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44.3亿元,居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首。
青山为证。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乐享山水安居兴业。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一幅幅小康的大美画卷,正在秦巴深处徐徐铺开……
《陕西日报 》( 2020年09月04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