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对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要求,努力把占全省秦岭区域1/6的秦岭安康段打造成秦岭生态环保最佳区域,守护好安康的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水环境质量连年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取得“双第一”,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发展质量和速度“双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新路。
安康岚皋美丽的高山草甸
一、铭刻“国之大者”于心
多年来,我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的诸多做法被中央领导肯定、为全国提供借鉴,就是因为我们自觉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实践、校正偏差,成功破除了干部群众中一度存在的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加强环境监管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生态好了发展就慢了百姓就穷了、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的认识误区,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选择题”为“必答题”。特别是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发生后,全市上下深刻汲取教训,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看待生态环保问题,坚决扛起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来陕考察后,我们用心体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秦岭是“国之大者”,以铁的决心、铁的规则、铁的手腕,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二、实施最严格的监管举措
聚焦秦岭和汉江两大生态环保主战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市累计关停高污染风险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多亿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畜禽养殖和网箱养鱼两个“感情产业”开刀,共关闭规模养殖场41家,清理拆除瀛湖库区网箱3.5万口。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工作体制,探索“山长制”管护新机制,全面推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四级网格化管理,落实基层网格员1320名。全力守护“中央水塔”,持续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投入100余亿元实施汉江生态治理、防洪安保工程,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实现“河长湖长+警长+X”责任体系全覆盖,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按照“一年种三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要求,5年来累计造林绿化420.1万亩。建立环保和司法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环境公益诉讼,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重拳整治“五乱”问题198起,拆除违建别墅13栋16套,侦办“乱捕乱猎”刑事案件60起。严查生态环境整治不力及“保护伞”问题,2016年以来共查处涉及生态环保问题787件,党纪政务处分832人,产生了强烈震慑作用。
三、持续壮大生态经济
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富硒产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9年超过700亿元,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茶园面积从2012年的48万亩发展到100万亩,茶产值翻了近两番;包装饮用水产业产值增速连续4年超过30%,2019年实现46.9亿元;山林经济产值增速连年超过两位数,2019年达到206.54亿元。坚持“全域安康”理念,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创新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飞地经济”,建立利益分配、项目导引等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的5个县在月河川道建设“飞地经济”园区,形成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实现了“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倡导就地城镇化,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坚持“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制定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创新推出“新社区工厂贷”,建成新社区工厂612家,吸纳就业2.1万人,从源头上减轻人口超载带来的生态压力。
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制度配套,引导、规范和约束全社会的发展实践。颁布《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三部地方法规,制定《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安康市秦岭区域城乡建设专项保护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报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保护“黑名单”等制度,探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建立差异化分类考核体系,将全市划分为循环发展、重点生态保护和聚集发展“三大区域”,激励绿色发展、错位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制度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
五、统筹推进问题整改
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引向纵深,全面落实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做好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答卷”。一要坚持规划引领。把新修订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快修编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抓紧制定涉秦岭7个县区的实施方案,绘制全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保护图和县区保护详图,同步制定市域巴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切实做好巴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要强化系统保护。驰而不息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针对城乡结合部、易地搬迁安置区等薄弱环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绿色生活方式,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深落实落细。三要狠抓整改到位。扎实推进中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回潮,坚决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四要转换发展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注重从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培育竞争优势,把富硒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链的立市之业,以更高级的产业基础、更现代的产业链条、更远大的发展目标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最大限度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效率,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大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