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5周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题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论文章。在文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今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时隔15年再次到余村考察。他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回顾15年来“两山论”孕育、诞生、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论”自诞生起,就是一部鲜活的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坚持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怎样绿色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山论”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为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科学认知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范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之年,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两山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要更加系统把握“两山论”科学完整的实践范式,以“两山论”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
“两山论”体现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意志基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论断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和赋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独特价值和理念追求。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总纲原第十八自然段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这都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绿色思潮、历史方位提供了党的意志基石和价值取向。
恰如“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彰显其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一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愿景下,“两山论”首次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两山论”是二十一世纪的自然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大范畴中,即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和传统模式下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现在看来,在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不可控的风险,体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高度紧张的关系,恰恰源于人们对科技进步的盲目应用。
恩格斯早就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两山论”尤其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深谙、熟稔和运用自如。早在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就提出了“两山论”的“三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不考虑或者鲜有考虑;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基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之间矛盾的显现,人们意识到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从而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尤其指出:“从整体看,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两山论”体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财富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属性的内在要求。但这决不等于生态文明只是中国的,只是社会主义的。相反,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工业文明发展理念的科学扬弃。资本主义部分发达国家今天在绿色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和绿色产业方面的大范围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正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和符合“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的科学论断。
同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对工业文明传统模式下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财富观和生态观的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来看,“两山论”的科学论断,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范式,改造和提升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它是东方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必须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与当代中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定位相一致的新的话语、新的表达。这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所指出:“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探索并走出一条生态脱贫新路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既有许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因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而可能面临的返贫现象,尤其还要实现脱贫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机制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且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有耕地或其他资源的,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生态脱贫。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改革,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获得保护生态的劳动报酬。这都为我国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得益彰的生态脱贫之路,指明了方向。
以“两山论”为引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全面践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持续推进,传统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效应、城市群崛起都将改变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总格局。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特别是这次疫情使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重新定义和认识,城市发展必将面临城市迭代、城市创新。这其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指明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十四五”时期必须探索并成功走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又为城市融入大自然提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的、天然的时空和土壤。必须以“两山论”的重大战略理念为指引,使美丽乡村成为“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的绿水青山之地,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高质量发展之路和绿色发展,本质上是竞合之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是题中之义;绿色发展,就其产业体系而言,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在信息产业、智能化应用、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生态技术、循环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由此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两者相互一起,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和力量,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