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村六组过喜事,放炮声很吵,”治霾办工作人员接到村民举报电话,从睡梦中警醒过来。“放炮!请您拨打110,我们也想办法联系公安,10分钟后联系。”挂掉电话时才凌晨5点53分,群众的哨声敲响了蓝天保卫战的战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到10分钟,电话那边传来淳厚的男子音:“我刚刚举报放炮问题公安已制止。
市、区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对秸秆、垃圾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露天贩卖散煤、渣土车“跑冒滴漏”、流动“黑加油车”、机动车“冒黑烟”污染等即时处置类问题,不能及处理,经过领导们多次研判,着力解决大气污染“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难题,研讨出了群众满意的“镇办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机制出台后,这类问题接到“吹哨”后,执法人员30分钟内赶赴现场依法处理。有效统筹干部力量,优化服务举措,实行部门、镇办“一把手”负责制,组织社区干部群众深度参与,将中心城区各社区(村)大气污染防治落实到人到部门,执法部门与市区政府保持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条块衔接“最近一百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大北街便民市场9个早点摊位,8个使用蜂窝煤炉,1个使用木柴”“金洲北路122号米线店,使用蜂窝煤炉”“安铁文化宫旁边两家火锅店与一家餐饮店将餐余垃圾直接倾倒在附近的垃圾箱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一声声群众的呼唤,一个个扰民的难题,一句句肺腑之言,犹如涓涓清泉流归大海,汇聚成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澎湃力量,确保“哨”响人到,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立马就办、办就办好。各部门接到问题清单,统一思想,部署安排工作,分兵作战,无一退让推脱,不讲代价,不求回报,着力解决“接诉即办”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把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通过“合力吹哨,联动办事”的“新方子”一件件解决,切实实现多元共治,为群众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最近一直在宣传,不允许再使用蜂窝煤了,有人还在卖蜂窝煤,”张师傅举报说。安康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对餐饮油烟污染、散煤污染、汽修喷漆废气污染、工地扬尘污染、页岩砖厂、“散乱污”企业、禁燃区内使用非清节能源等涉气企业限时整改类问题,做好影像记录,填写“镇办吹哨”问题清单报区治霾办集中研判汇总,治霾办根据问题的类型交办给各相关部门,形成“问题排查、研判分析、镇办吹哨、部门报到、监督销号”的工作流程,建立环环相扣,3日内无缝衔接的基层治理责任闭合圈,最大限度提高部门、镇办、社区协同高效处理问题的能力。截至目前安康中心城区已吹哨269次,解决基层治理难题236件,“镇办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切切实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一心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解决了一批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头顶蓝天白云,呼吸新鲜空气,是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最朴素的理解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如“滨江大道灰尘满面,车来车往一阵灰”,微信工作群一声“哨”响,区城管局直奔现场,对问题工地和违法车辆严厉处罚。市区近一个月通力协作,共检查餐饮单位1200余家,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0余份,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800余份,取缔露天烧烤点80余处,没收煤炉832个,没收蜂窝煤球2000余块。一滴滴汗水串联成一个个数字,这些数字是市、区领导和基层干部创新推行“镇办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又一生动实践。
抬头是蓝天,转角是风景。市区一体,凝心聚力把安康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难题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城拔寨的拼劲抓实、抓出成效,让安康子孙后代,黎明百姓乐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