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城镇绿染山川——安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7-04-17 00:00 来源:

近年来,我市收获中国十大宜居小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陕西最美绿色园林城市等诸多荣誉,之后更是快马加鞭,再次冲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书写着安康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科学决策 依托创森推动发展

2011年,安康在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同时,就酝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在当年启动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4年11月,市委、市政府郑重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确立了“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建设理念,这一科学决策拉开了建生态安康,绘宏伟蓝图的序幕。
为科学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设计,从全国范围内选聘规划设计单位,高水平科学编制《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打造秦巴明珠、建设生态安康”的发展定位,全面部署开展城市周边森林屏障、城市园林绿化、森林生态廊道等10大工程建设。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总指挥,市人大和市政协主要领导、市委各常委、市政府各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分管林业和双创的副市长担任责任副总指挥。各县区各部门成立相应机构,由主要负责同志承担第一责任,形成组织严密的创森网络体系。
“钱多栽大树,钱少栽小树,无钱也栽树”,市委书记郭青向全市发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动员令,并提出“造林绿化要舍得投入,要求绿化建设‘不差钱’”。市长徐启方用十二个字生动地概括了安康今后绿色发展的核心任务:护水、护绿、治污、移民、兴业、富民。
创建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多次召开会议,对创森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创建,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印发《创森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和《创森责任追究办法》,出台《创森问责办法》。市创建办建立了创森专项检查、重点督查和定期考核通报等制度。六年来,市委、市政府兑现创建奖励资金1167万元,仅2014年一次就拿出330万元重奖春季造林绿化工作先进县区和单位。

真抓实干 林郁城镇绿满山川

安康始终坚持全域创森理念,围绕“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中心城区带动全市各县城同步争创,主攻创森短板,解决绿量不均。六年拼搏,全市现有森林面积229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
创森六年,安康在境内四条高速、三条国道、五条省道及三条铁路沿线直观坡面造林74.1万亩。完成汉江绿化治理工程,在7个县区41个镇办沿江直观坡面造林30.99万亩、封山育林21.89万亩,瀛湖核心区森林覆盖率净增35.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及九县城周边建成了20个大型城市森林公园,在建或待建城市森林公园5个,城镇周边森林屏障建设面积达数十万亩。
创森六年,在建成区累计增加绿化面积1745.8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94.6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5%,较2011年增加4.1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9平方米,较2011年增加2.47个平方米。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18.4亿元,新建24个综合公园,改扩建8个专类公园,建成79个街头绿地游园,实现了城市绿化由“森林拥抱城市”向“森林走进城市”提升。
创森六年,实现了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全覆盖和省级绿化模范县全覆盖,石泉等四县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汉阴等三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平利县被命名为“全国最美乡村”,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镇100个、生态村57个,市级生态镇161个、生态村458个,省级园林集镇5个、园林式单位(居住区)47个,市级园林集镇102个、园林村106个、园林式单位(居住区)593个。同时,建设了4个文化古镇、12个旅游名镇、26个创森重点镇。
创森六年,坚持市、县(区)机关单位“一定五年不变,包栽包管包成活,验收不合格不收兵”的包抓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制度13年不动摇,仅中心城区周边就抽调市区直及中省驻安单位1320个(次)、包抓干部2841人(次),抓点造林56597.7亩、管护66113.7亩。坚持“书记县长包山头,林业局长啃骨头”和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的工程化造林要求,13年累计有525名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林业局长参加造林绿化抓点559处,累计造林12.54万亩。
兴林富民永远是林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态、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福祉。“民生林业看安康”是国家林业局调研安康山林经济后的评价。
市财政每年拿出山林经济奖励资金1000余万元,各级政府及部门奖补及捆绑项目资金达36多亿元,撬动和吸引业主投资林业建设资金52.38亿元;新建特色经济林240.21万亩,全市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769.57万亩,其中茶叶76.44万亩、核桃155.4万亩,培育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2个(岚皋县、宁陕县);全市在建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达到242个,发展涉林企业365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87个,认定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3家,初步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现代林业发展格局,有力地推进了过去的大林业、小产业向现在的培育大资源、发展大产业、创建大品牌转变。
汉水韵茶业、陕西金岚木业、阳晨牧业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通过政策、项目、金融支持落户安康并蓬勃发展。“安康紫阳富硒茶”先后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茶之乡”,多次评选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品牌”,是全世界首个通过认定的富硒茶,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于2016年5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安康丝绸”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2016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54.1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049.96元。

追赶超越 生态文明唱响金州

安康在创建森林城市的过程中,将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纳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在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道德,着力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
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公园面积55.2万亩,创建国家4A级景区9个,完成青少年森林体验基地4处,建成科普教育基地11处。六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到142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0.96亿元。
深入挖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彰显生态文化特色,是安康向外推介又一措施,先后举办了中国安康龙舟节、第八届中国盆景展、汉阴油菜花节、南宫山旅游节、陕西爱鸟周、安康首届花卉盆景奇石根艺展等活动,其中,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被评为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十大品牌节庆。
“造绿”可贵,“护绿”更可贵。为了筑牢“绿色屏障”、守护多年的“创森”成果,安康积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巩固城市森林建设成果。突出“一管三防”,加强森林防火、防虫、防破坏,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及有害生物防治“四率”始终低于国家下达控制指标,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呈总体下降势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45万余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开展了朱鹮异地野化驯养和繁殖、珙桐扩繁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扩大地方乡土树种培育应用。选育并通过省级审定地方林木良种4个,建成林木花卉苗木基地214个、常年育苗4万余株,全市绿化苗木生产基本满足本市绿化需要。加大森林经营力度。六年开展森林抚育129.25万亩,有力地提高了森林质量和林分健康。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安康通过充分发掘地域优势,彰显五大特色:
市域森林覆盖率居西北第一。通过多年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位居陕西省第一和西北五省区第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山林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示范。已建成市级以上林业产业园区72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1个,实现了从“零”起步到茁壮成长的跨越。
山水相依彰显森林城市特色。中心城市和九县城累计建成城周绿色屏障24.36万亩,滨河公园绿地48处207.79万m2。绿水相连、森林围城成为安康森林城市的最鲜明特征。
具有“天然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全市有各类植物3300多种、动物430种,其中药用植物1215种、药用动物5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由于森林面积持续扩张,林线不断与城市(镇)延伸融合,羚牛、白鹭、朱鹮等一些珍稀动物频频光顾人居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明显。2013-2014年,安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到达357天、359天,居全省第一;2015年实行新标准后优良天数为287天,居全省第二;2016年,空气优良天数301天,居全省第一。水质保护成效显著,全市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或优于III类)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桃花水母”现身瀛湖水域。
创森是目标,更是起点,到2020年安康将成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3%,全市森林覆盖率68%的生态宜居品质城市,把森林安康建设的更加翠绿靓丽,为全市追赶超越奠定坚实的绿色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