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筑绿色崛起的幸福底色

发布时间:2018-11-01 00:00 来源:

      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修复改善。近年来,作为倒逼促进全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安康市以中省环保督察整改的实际效果,努力追求发展高质量、生态高颜值,强力推进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步伐,铺筑起绿色崛起、追赶超越的幸福底色。
走进汉滨区五里镇欢喜岭,远处山坡上,已是鲜花盛开、草木葱茏……谁会想到,过去这里曾因采矿留下了光秃秃的山体,曾经一片尘土飞扬、草木凋零景象。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市协同发力,全力持续开展矿山专项整治和生态修复治理,以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汇聚起全市上下治理污染的共识和合力。
据市国土资源局相关数据,2015年初,全市共有采矿权756个,其中露天采石类采矿权277个,非采石类采矿权479个。到目前全市共有采矿权504个。其中露天采石类采矿权103个,非采石类采矿权401个。三年来我市关闭注销采矿权254个,其中露天采石类采矿权174个,占采石类矿山三年减一半任务的125%。
两年来,全市88家粘土砖厂全部关停,其中拆除87家,转产1家。依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安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市宁陕县全部以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旬阳和岚皋县部分镇办,涉及76个镇(办),总面积约9777平方公里,占全市41.8%,人口127万人,森林覆盖率为66%。区域内有耕地22.34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9.57万公顷,25度以上坡地11.57万公顷。
“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金山银山”难以为继。为此,我市把保障上级环保督察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加大水气土等环保突出问题整治。今年5月,市国土资源局新班子成立后,及时调整充实环保督察领导小组,成立4个专项工作组,全力抓好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时对排查工作专题部署,并与县区和矿权人签订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责任书,进一步落实治理责任。
建立问题台账。按要求统一建立关闭矿山台账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台账,做到一县一台账、一矿一清单,对环保督察反馈和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列入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确保反馈问题整改到位。
结合汛期地质灾害检查、绿肺行动、秦岭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他们抽调20余名干部,先后与市级有关单位联合组成多个检查组,多次对各县区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查督办,检查关闭矿山废石弃渣清运是否到位、设备拆除是否到位、恢复治理是否到位和重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问题。
面对开山采石这种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影响力,我市自2015年初开展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各县区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将生态环境影响大、小规模和技术落后、位于禁采区内、违法违规、存在安全隐患的采石类矿山纳入整治范围。目前开山采石专项整治“三年减一半”工作已超额完成,秦岭区域采石矿山多、小、散、乱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我市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安康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各县区相继编制辖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规划部署。同时建立市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账户,并先后向各县区下发相关文件,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确保按时完成恢复治理任务。
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排查工作统一部署,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成立秦岭生态环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组成员联县包抓制度,并对省市秦岭执法检查涉及该局牵头和配合的18个未销号问题整改清单确定责任单位、督办单位和整改时限。
针对下一步重点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坚持把环保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督促指导各县区加大整改力度,建立完善矿山安全生产、关闭退出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台账,坚决防止关闭矿山企业死灰复燃,坚决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落实责任,抓好矿山源头治理。积极争取关闭矿山补偿资金,推进关闭退出采石类矿山工作;强化矿权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按照已发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多渠道争取治理资金,对责任主体灭失和已关闭矿山,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日常检查、巡查工作频率和力度,加强与环保、林业、公安、水利等单位联系沟通协作,形成强大执法合力。建立规划管控机制,在严格执行规划中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考核力度,抓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