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所描写的山村风光在如今汉阴的乡村随处可见,绿草如茵、鲜花灿烂,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和悠闲惬意的乡村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都得益于汉阴美丽乡村的建设。
在汉阴美丽乡村试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村貌之变,正刷新着人们对山区农村脏乱差的概念和村民落后保守的生活习惯。
3月18日,笔者来到了双乳镇三同村,在老316国道的白杨广场上,村里的妇女正跟着音乐欢快的跳着广场舞,老人们在石凳上下棋打扑克。“广场修好了,我是最大的受益户。”60多岁的沈兰卫告诉我们。原来在新广场建成之前,这里是一个荒废的堰塘,村民全把垃圾往里倒,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一个垃圾场,难闻的气味和随处乱飞的虫子让周围的住户遭了殃,更让住在旁边的沈氏兄弟头疼不已。这时,“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给双乳镇的居民们带来了希望,通过先后召开镇、村、组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改造垃圾场的项目作为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被纳入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群众自发的筹资筹劳,如今,整洁干净的文化墙、枝繁叶茂的绿化树和石凳石椅等配套设施让昔日的“垃圾场”变成了今天的新广场。“以前家里几乎没人来,就算经过也是捏着鼻子一路跑,现在一到下午,学生放学了都会来这打羽毛球和打乒乓,大人们也都会来广场上坐坐,多热闹。”沈家老二沈兰政喜滋滋的告诉我们。
修水泥路、建垃圾池,栽植风景树、安装路灯,一个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在群众议事的前提下上马落成……环境好了,村里的环卫保洁就成了维持乡村美丽的重要保障。驱车行进在双乳镇三同村,只见300多个小型垃圾桶沿着民居和主干道有序排列开,沿316国道一个个身着“黄马甲”的保洁员正在清扫垃圾,崭新的垃圾清运车和新投放的垃圾桶上“美丽乡村农村保洁”字样显得格外醒目。
家住国道边上的村民康忠云告诉笔者:“过去村里人处理垃圾,都养成了‘各扫自家门前雪’的习惯,院前屋后的沟渠成了垃圾集散地,现在好了,县上有了好政策,村里成立了保洁站,如今按时收集垃圾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现在每家每户门口都干干净净,乱扔乱倒的现象少多了。”
据双乳镇三同村村委会主任张垂社介绍,即将落成的社区让原本人口居住比较稠密的三同村人口还要增加三倍。提升文明素质,改善乡村面貌和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以来,汉阴以5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作示范,展开环境整治提升活动。双乳镇作为试点镇之一,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率先成立了保洁公司,各村分别成立了保洁站,每年由县财政从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各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和卫生保洁补助。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三同村修建了一处垃圾填埋场,硬化了1.4公里的垃圾场道路,配备了800个小型垃圾桶,村里的保洁站聘请了15名保洁员,配备了一辆垃圾清运车和四个封闭式垃圾箱,全村两条国道、三个广场和各条村道都定人定岗定责定酬,确保街道日清日扫,“垃圾不过夜”。按照“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由村党员、干部、妇女代表等组成的监督队伍,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日常监督记录,检查结果与保洁员的工资绩效直接挂钩。一项项措施的实施,一个个设备的启用,集教育宣传、批评劝说和处理罚款相结合的保洁管护制度应运而生。
村容整洁是美丽乡村实施的载体,环卫保洁新机制的运行使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集镇、集中居住点以及公路周边的卫生面貌显著改善。如今,行走在汉阴乡村的村道上,喷着“美丽乡村农村保洁”的清洁车来来往往,“黄马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维修公厕5个,建污水处理设施12处,垃圾中转站2个,配置垃圾桶1770个,清运车3辆,收集箱12个,绿化村内道路7公里,绿化村庄7200㎡,安装路灯138盏……一串串数字记录着汉阴美丽乡村的改变。
环境的整治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句顺口溜如今已被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汉阴收入到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