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划一的楼房,干净整洁的镇容村貌,竞相吐艳的庭院花卉,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五里镇等一些村社的真实现状。发生的变化,归功于近年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也得益于区、镇两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
2012年,安康市汉滨区被确定为全省43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县(区)。三年来,该工程项目总投资3032万元,其中中央环保专项资金1650万元,省级环保配套资金776万元,市、区级财政配套资金各606万元。该项目重点解决汉江干流、月河川道沿线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突出环境问题。项目共涉及恒口镇、五里镇等9个镇6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75867人。截至目前,2012年度实施的茨沟镇、谭坝镇2个镇10个行政村和2013年度实施的恒口镇、五里镇、流水镇3个镇21个行政村的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分别于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以全省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了省环保厅、财政厅组织的考核验收,受到了省考核验收组的高度肯定。
两年来,该区5个镇31个行政村累计安装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栏6560米,隔离防护网3960米,设立警示牌91个、界标102个;新建人工湿地22处7025平方米,铺设污水收集主管网47183米;购置垃圾车54台、三轮车108台、垃圾斗70个、垃圾筒4155个、垃圾收集屋49处;建设垃圾填埋场5座62000立方米;新建畜禽养殖沼气池140口,年新增处理规模生活污水83.2万吨、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6万立方米,年减排主要污染物COD486.9吨、BOD182.5吨、TP8吨、NH3-N63.3吨。2014年度实施的五里镇、大同镇、吉河镇、关庙镇、早阳镇5个镇29个村工程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投标,预计2015年3月底前建成投入试运行。项目建成后,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全面治理,农村安全饮水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农村生态创建取得积极进展,镇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主导、镇村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项目实施以来,该区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环保厅、财政厅的批复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精心组织施工,按期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并积极探索创新,尝试建立了一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长效管理机制。在此笔者将该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一些具体做法予以整理,形成以下文字。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前提。该区在项目实施阶段,每年度召开不少于2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举措,切实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要求全区上下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形势的要求不协调,农村与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的发展进程不同步,广大农民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期待不适应的现状,要求各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镇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以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导向,以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加强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通过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连片治理,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环境监管向农村覆盖、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有效遏制农村生态恶化趋势,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环境保护成果。
二、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是基础。为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该区成立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财政、监察、发改、环保、城管、住建、国土、农业、卫生、林业、水利等部门及项目实施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在区环保分局设立汉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环保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从区林业、国土、住建等部门和有关镇办抽调专业人员集中办公,全面负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并要求项目实施镇、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镇、村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抽调一班人专门负责项目施工和环境保障工作。为进一步夯实镇村责任,区政府在年初与项目镇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对工作任务、完成时限、推进措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并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完不成任务或影响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推进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追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区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调研和指导,就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工期安排、工程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区人大、政协定期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视察,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了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全力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各项的工作任务。
三、科学组织,齐抓共管是关键。为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加快推进,该区制定印发了《汉滨区2012-2014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要求项目实施镇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科学合理组织,倒排工期进度。各镇专项工作组根据责任分工,始终坚持在施工现场与施工单位互通信息、沟通协调、攻坚克难,区环保分局充分发挥行业主管单位的作用,坚持深入施工现场,科学指导施工单位抓好工程建设,对部分重点项目还聘请监理公司对工程实行监理,确保项目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规范施工,从而有效确保了建设标准不打折、工程质量不降低、竣工时间不延期。
四、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是支撑。汉滨区是国家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区级财力十分有限,加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需要资金投入大,仅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化解这一难题,该区充分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把农村清洁工程、改水改厕等项目有机结合,三年共计整合农村清洁工程1500万元、农村改厕项目4000余万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农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内容的基础上,集中项目资金,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促使项目镇从集镇到村、社区,环境卫生面貌明显好转,镇村整体形象全面提升。
五、严格督查,规范实施是核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区按照“政府主导、突出重点、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严格按照中、省有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管理规定及省环保厅、财政厅的批复要求,制定了项目实施“五项制度”,即:目标责任制、县级财政报帐制、项目报备制、农民参与制、项目公示制。把区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与项目实施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同时,要求项目实施镇与行政村、施工单位也签订责任书,区政府督查室定期督查督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区财政局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专项资金设立专门账户,项目实施镇根据合同条款、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由村委会申请、镇政府审查、区环保分局审核、区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区财政局拨付的操作程序,按照工程建设进度进行拨款,拨款比例为3:3:3:1,做到资金专人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区政府将实施项目报备省、市有关部门,项目实施村、镇逐级将组织机构、实施项目、目标任务、施工安排等内容报备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施工组织,还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始终,坚持信息公开,让群众了解项目建设进度、监督资金管理,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作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自觉改变传统陋习、维护身边的环境卫生;同时,对项目工程内容、资金使用、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公开,项目配备设施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在项目实施村的公示栏将项目实施内容、资金使用等情况向村民进行公示,确保项目建设规范合法、资金管理公开透明、施工组织安全高效。
六、加强宣传,群众支持是基石。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关键还在于群众的观念转变和习惯养成。为让群众最大限度支持项目建设、切实转变农村传统陋习、有效提高广大村民环保意识、自觉维护保持环境卫生,项目镇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充分利用会议、宣传栏、展板、广播、宣传资料等不同形式,广泛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一是会议进行宣传。项目镇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全民参与,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支持项目建设、保护环境卫生。二是学校进行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深入开展关于环境保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收集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区域的方式,最大限度扩大宣传范围。三是发放资料和印制宣传标语进行宣传。三年来,在国道、高速路口、项目镇村显要位置安装宣传牌210块、宣传墙面6块,印制宣传标语20余幅,向项目镇村村民发放农村环境宣传知识读本20000余册,大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义。通过这些形式,把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服从意识,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促使群众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进一步巩固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
七、探索创新,建章立制是保障。加强后续管理,确保示范项目效益的长期稳定发挥,是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关键所在,也是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的重要保障。该区通过认真调研和有效探索,结合镇村实际,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考核奖惩办法。广泛宣传,增强村民卫生意识。一是建章立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为使农村环境保护规范化、常态化,各项目镇成立了农村环境保护监督小组,设立工作站,并配备了环保专干,专门负责各村环境连片整治组织协调和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管理及设施设备维护。村委会成立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环卫保洁人员队伍,配备了环卫保洁人员和垃圾收集清运人员,负责各村环境卫生清扫清运。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清洁区划分和清扫制度》、《环境卫生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落实“门前四包”,为建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长效监管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保障投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采取“一事一议”筹资方式,解决了保洁员的待遇及垃圾清运费用,村委会和镇垃圾清扫清运服务站签订垃圾清运协议,按照“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使村道及村公共场所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环卫费收取办法、日常保洁制度、保洁员工资发放制度及垃圾清扫、清运制度进行集中讨论,修改完善,形成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促进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发挥村两委的监管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做好垃圾清扫、分类、投放工作,加强对保洁员的日常管理,逐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整治项目后期运行管理,减轻政府和村(社区)的管理压力。在创建村成立环境卫生保洁理事会,将驻镇各单位、学校、高速路服务区、街道、门店卫生管理统一交由环境卫生保洁理事会,按照物价局核定统一收费标准,逐步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确保整治项目长期、连续、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